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将在上海拉开帷幕,这场全球青年技能菁英的盛会将以技能为桥梁,连接世界各地,点亮未来。在竞争中激发创新,在合作中谱写新篇,这不仅是一场技能的较量,更是一种文明的对话,为“技能创造美好未来”注入了鲜活的意义。
究竟世界技能大赛“赛”什么?它与我国的职业技能大赛有何关系?获奖选手又能收获什么样的荣耀?让我们一探究竟。
关于世界技能大赛
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是全球职业技能领域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竞技平台。作为职业技能发展的风向标,“世赛”每两年举办一次,为世界技能组织成员提供了分享经验与展示技能的舞台。截至目前,这项赛事已经成功举办了47届。
值得注意的是,参赛选手通常年龄在22岁以下,但部分项目允许延长至25岁。大赛力求公平,无论在职还是在校的年轻人,只要符合年龄和资格,都有机会参与竞技。近年来,中国选手在世赛中表现突出,第47届世赛中国队斩获了一系列荣誉,展示了我国职业技能的整体实力及国际竞争力。
通往世界舞台的路径
要在世界技能大赛上成为国家队一员,选手需经过地区初赛和国家选拔赛等多重筛选。今年在河南郑州举办的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便是国内选拔的重要一步。在这场比赛中,上海选手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备战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打下了厚实基础。
通过全国选拔赛入围集训队的选手,将经历更加严格的考核流程,成绩最优秀的一人最终获得出战资格。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公平、公开以及对职业技能的极致追求。
技能大赛有哪些特点?
“国赛”与“世赛”的项目构成各有侧重。国赛涵盖范围宽广,涉及多个行业领域和新兴技术,而世赛则更为精细,关注国际化标准领域的精尖技能。
此次“国赛”设有106个竞赛项目,其中智能制造、数字技术、新能源等前沿赛项占比超过一半,并首次加入了乡村振兴相关内容。而第48届世赛则包含64个项目,增加了轨道车辆技术、智慧安防技术等新设项目,满足新产业发展的需求,被视为迄今项目设置最全面、丰富的一届赛事。
“世赛”中的项目既有历史悠久的经典,如砌筑、家具制作,也有专门为现代化技术而设的创新项目,一些项目还体现了团队合作的特点。此外,部分项目可能因发展需求而退出,“世赛”的灵活性正是它与时俱进的体现。
竞赛的评分机制
世赛采用标准化评分机制,以项目中位数为700基准分,将选手得分统一标准化。这种设计使跨领域和时段的成绩比较更加精准合理。
奖项设置上,除了金银铜牌外,世赛允许同分选手并列获奖。例如,第47届世赛上某赛项就出现3名选手并列金牌,而银牌和铜牌则相应取消。这一设置旨在鼓励顶尖技能,不让优秀选手因微小差距遗憾落榜。
世赛的最高荣誉
虽然金牌是选手们的直接目标,但世赛的最高荣誉是“阿尔伯特·维达大奖”。该奖项被誉为“金牌中的金牌”,仅颁给所有项目中得分最高的选手,每届比赛仅一个赛项获此殊荣。中国选手在44届世赛首次取得该奖,第47届世赛又由上海选手卢俊威和谢辉铉在工业4.0项目上勇夺这一至高奖励。
感受技能的魅力
如果想更直观地了解世界技能的魅力,不妨前往杨浦滨江的上海世界技能博物馆。这座由工业遗址改造而成的博物馆汇聚了2000余件与技能相关的藏品,全面展示世界技能的发展历程。
博物馆的展区内容丰富多样,从工具的演变到技能与科技的结合,再到技能背后的故事,让参观者透过展览深入了解职业技能的历史与未来。尤其是青少年,通过互动体验还能近距离感受技能的无穷魅力。
世界技能大赛既是强者的舞台,也是搭建国际技能交流的重要平台。在技能博物馆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小动作背后的“大改变”,感受到技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第48届世赛即将在上海举行,它将续写世界技能发展的新篇章,示范“技能创造美好未来”的无限可能。





